最近住建部的发声确实给20年以上房龄的老房子打了一剂强心针。
我仔细研究了最新政策和各地实践,发现这轮旧改的力度和深度远超以往,真真切切在重塑老房子的价值逻辑。
先看一组数据:2025年1-4月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679个,占全年计划2.5万个的22.7%,河北、重庆等6个地区开工率超过50%。这意味着每天有近50个老小区启动改造,速度相当惊人。
而2024年全国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,完成投资约2.9万亿元,相当于每天砸下80亿元在老城焕新上。这种投入强度,放在任何国家都是罕见的。
我注意到这次旧改有几个显著变化。
首先是改造标准提升了。以前可能只是刷刷墙、补补路,现在直接升级到"里子工程"。比如北京丰台区马家堡路68号院2号楼,46年的老楼拆除重建后,从4层扩到6层,
展开剩余71%增加电梯、无障碍通道,每户都有独立厨卫。上海凤南一村项目更夸张,直接新建8幢20-26层住宅楼,2081户居民将搬进现代化社区。这种"拆旧建新"模式,让老房子从危房直接变成商品房品质。
其次是资金筹措机制更灵活了。中央财政对每个城市补助最高12亿元,同时鼓励地方发行专项债、引入社会资本。像岳阳通过"财政+专项债+银行贷款+居民自筹"模式,2022年筹集旧改资金11亿元。
郑州2025年计划完成城市更新投资2000亿元,其中既有政府主导的三磨所、油化厂等工业遗址改造,也有市场化运作的未来路片区拆迁。这种多元资金注入,让改造不再依赖单一财政。
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房价上。广州花都集群街2号楼自拆自建后,房价从4600元/㎡涨到1万/㎡,直接翻倍。北京桦皮厂胡同8号楼重建后,二手房挂牌价较周边同类小区高出20%。
郑州虽然整体房价微跌,但完成改造的小区表现明显抗跌。比如金水区宇通花园加装电梯后,单价仍比未改造小区高1000-2000元。这说明改造实实在在提升了房产价值。
不过我也注意到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。哈尔滨某社区旧改满意度调查显示,74.5%的居民表示满意,但仍有25.5%的居民对改造效果存疑。这反映出改造过程中仍存在沟通不到位、细节处理不精细等问题。另外,并非所有老房子都能享受"第二春"。
像郑州金水区部分未改造老小区,单价已跌破1万元,比周边新房低30%以上。这提示购房者要区分对待,优先选择有明确改造计划、地段核心的老房子。
从政策导向看,未来旧改将更注重可持续性。中办、国办最新文件强调"不搞大拆大建",鼓励"留改拆"结合。上海通过"三师联创"机制,引入专业团队提升改造品质;
成都西南街片区通过"基金+物业"模式,实现改造后长效运营。这种精细化改造,既能保留城市记忆,又能提升居住品质,比简单拆迁更具生命力。
作为普通购房者,该如何把握机会?我建议重点关注三类老房子:一是2000年前建成、位于核心地段的小区,这类房子改造优先级高,升值潜力大;
二是已纳入城市更新单元、有明确改造方案的项目,比如郑州国棉三厂历史文化街区,改造后将成为区域新地标;
三是危旧房改造项目,这类房子往往能通过拆除重建实现品质跃升,如北京昌平南环里甲25号楼的"原地换新家"。
当然,投资老房子也要警惕风险。改造周期长、资金到位慢、居民意见难统一等问题,都可能影响改造进度。
像广州首例自拆自建项目,虽然成功但耗时10个月,且仅24户居民参与,换成大社区可能更难推进。此外,改造后的房子增值幅度还受市场整体环境影响,不能盲目乐观。
总的来看,这轮旧改确实给20年以上老房子带来了新机遇,但并非所有老房子都能"逆袭"。购房者需要擦亮眼睛,结合政策规划、地段价值、改造力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。
随着城市更新的深入,未来房地产市场将呈现更明显的分化——核心地段的优质老房子会更保值,而缺乏改造的偏远老破小可能进一步贬值。这既是挑战,也是机遇,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政策红利的窗口期。
发布于:河南省
